「從市集到街區的創作人生」 本系大四都市規劃與設計實習(六)課程 邀請張宜萍設計師分享市集產業和街區連結的機會與挑戰
本學期由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黃偉茹老師、葉如萍老師、張秀慈老師共同指導的都市規劃與設計實習(六),本次課程講座邀請CAMPOBAG希嘉文化公司張宜萍設計師前來分享文化行銷、創意加值與創作分享應於於實際案例的經驗。
希嘉文化公司CAMPOBAG創立台灣的第一個原創市集「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當時吸引了超過十萬名年輕人與藝術家投入其中。CAMPO為擷取五個英文字首所組合而成的複合字,分別代表生活藝術狂歡節的五種構成元素:Cinema(電影)、Art(藝術)、Music(音樂)、People(個性人)以及Original(原創),期許每個人的獨特價值透過不同形式的表現而被看見。CAMPOBAG延伸這樣的概念,希望能夠透過 Bring (Bring in 成為你自己)、Art (Art yourself創作好想法)、Go(Go Actions 產生創新行動)讓創作自然而然成為加值企業與個人的重要元素,讓更多創新改變的可能性發生。
透過對於街區營造具有操作「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SR)」相關經驗並擁有豐富的創意市集辦理經驗的工作者來進行分享,說明如創意市集、攤位活化的案例、手作藝術與在地的連結,以及背後的文化創新及青創產業的產業鏈及市場現況,希望對於本次大四實習課程學生進行方案設計時能提供相關的幫助。
演講內容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市集產業的介紹,之後是市集產業和街區連結的機會與挑戰。講者說明市集產業發展在台發展逾10年的脈絡、市集的類型、規模、近年來的趨勢等等,希嘉文化公司率先從創意市集發展成公司形態,以創作擺攤結合生活體驗,進而轉化成工作事業,最後甚至自創品牌。然而據業界的實際觀察,在創意市集擺攤的創作者,至少必須努力撐過3年以上者才有機會被看見,即使成功自創品牌,也只有少數撐過能5~10年並順利成立公司,隨後說明該公司辦理的「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是如何規劃市集、募集創作者以及後續選址考量的面向等等。
在市集產業和街區連結的機會與挑戰部分,講者以過去在台北迪化街操作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155空間專案及大稻埕幸福街區的經驗為例,指出迪化街加入URS基地後,以「再生」為主軸,有別於先破壞再建立的重建模式,URS將計畫在舊的輪廓中加入新的概念,團隊以Cooking Together-Sharing idea and food together的想法帶入街區進一步帶動文化復興運動。當時這個計畫在2012-2015年間吸引了超過三萬名年輕人進入臺北老城區,並且有超過70家文化創意公司進駐迪化街,隨後該公司在2014成立「團圓」讓大稻埕重新成為東西交流、文化融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