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武漢工作坊活動紀錄

今年暑期武漢大學設計工作營舉辦為期兩周的國際多地聯合教學與研究活動,本次工作營研究圍繞的主題為「校園周邊創新空間」,基地選址於武漢大學校園周邊,將共同研究與探討城市中依託校園環境的街區、場所如何進行創新、發展的議題,進而為相關產業、人員提供更為優質的空間方案。

本次工作坊參與的學校有成功大學、東海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波特蘭州立大學、俄勒岡大學、武漢大學等八所學校,而成功大都市計劃系今年(2019年)由張秀慈老師帶領8位學生參加本次第四屆「校園周邊創新空間」暑期聯合設計工作營,工作坊為期10天。

工作坊的第一天,由武漢大學協同參與學校舉辦相關主題演講,演講內容由本次參與工作坊的各校以及在地老師共同呈現,主題演講包含了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L. Rudolph Barton老師分享城市創新空間與濱水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案例及實務經驗;美國俄勒岡大學的Matthew Bunza老師分享了城市標誌、構築物與雕塑對於城市創新空間的重要性;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張昆振老師闡述了在臺北西區門戶計畫中關於歷史街區與文化的保存再生的實務經歷;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的張秀慈老師展示了在社區規劃實務中與在地居民、團體、政府間交流協作的地方共創再生歷程等等。

主題演講結束後為工作營分組以及基地考察,此次工作坊將不同國家、地區、學校的學生進行多元結合分組,使不同專業與學習背景的同學們能夠在此次工作坊中互相認識、學習、協作,因此將參與工作坊同學與武漢大學的同學們進行平均搭配共分成8組進行後續設計工作,並且每個小組分配兩位不同學校、專業背景的老師進行指導與交流。分組完成後,由各隊老師帶領進行武漢大學周邊基地選擇與考察,基地選址於武漢大學校園周邊,並且由師生共同研究與探討城市中依託校園環境的街區、場所等如何進行創新、發展的問題,進而為相關產業、人員提供更為優質的空間方案。我們在了解武漢大學周邊學校與城市空間的多元功能、特性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後,尋找創新空間的落腳點有機與武漢大學之間的契合點,選取每組實際操作的基地範圍進行詳細調查了解與分析。基地考察結束回到教室進行空間認知的討論、初步想法的收集以及相關案例的查閱等。

每組確立自己要操作的議題與基地後,除了共同構思一套完整的方案外,並製作相關模型與圖紙。基於每組對於基地的認知與主題確定,開始對於學校周邊基地的創新空間主題的構思、理念、目標、改造、再生與運作等多方面進行腦力激盪、討論與整合,在期中匯報後每一組再深入地將校園創新空間的想法落實在實體空間的設計中,最後呈現在成果海報與模型之中。在此期間,老師與學員共同思考、討論、聆聽以及給予意見或者建議。

最後一天為最終成果報告展示與頒獎,每一組透過海報、模型等多種形式展現其獨特創新成果,形成武漢大學周邊不同空間的多元創新主題,例如人文創新產業園區、濱水設計與創新產業空間的結合、高校之間的創新產業聯繫、水系空間與學校生活實驗室的鏈接等來展示創新產業空間與校園空間結合的多元性,每一組同學都提出大膽、創新的想法並與老師們進行熱烈的討論。成果報告的最後,老師提出每一組優秀之處以及未來有待改善進步之處,並針對成果給予鼓勵與頒獎,使本次工作坊完美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