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海峽兩岸遺產社區創生聯合規劃設計工作坊活動紀錄

在文化資產逐漸被視為公共財的今日,所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保存之間的衝突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尤其是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亦是如此。2018年5月,平遙縣人民政府辦理「平遙縣城鄉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國際工作坊」,集結了2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共同推動平遙古城文化遺產保護與建立國際交流平台。今年9月2日至8日舉辦首屆平遙文化遺產國際交流週作為一年來研究之成果展示。

其中,天津大學致力推廣「遺產社區創生」,結合2019年海峽兩岸遺產社區創生會議及首屆平遙文化遺產國際交流週,舉辦「2019海峽兩岸遺產社區創生聯合規劃設計工作坊」。本系受由張學聖主任、陳志宏副教授帶領10位學生參與此次為期8天的工作坊。冀透過交流,找尋世界文化遺產保存與地方創生概念融合的可能。

工作坊行程分為兩個部分。工作坊前期透過案例研究及海峽兩岸遺產社區創生會議,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法規及實務做法;工作坊後期則前往平遙,透過現地走訪及居民訪談,梳理出在文化遺產保存及觀光發展下居民所面臨的困境,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第一天晚上抵達天津後,第二天上午進行英租界、法租界及東方華爾街案例研究,本次研究之行南起「安里甘教堂」一路向北至「萬國橋」。解放北路為一條具有100多年歷史的金融街,由於歷史風貌保存完好,已被天津市規劃局定為「解放北路歷史文化街區」加以保護。下午則至2019年海峽兩岸遺產社區創生會議及工作坊開幕式,此會議由天津大學議舉辦,邀請了國立成功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清華大學等多所院校之學者及業界專家針對社區營造、地方創生、文化遺產保護等議題進行主題演講。本系張學聖主任及陳志宏副教授分別以「從社區營造走向地方創生—幾個關鍵問題的省思」及「歷史街區振興與舊市區保存式更新」為題發表演說。在會議中比較各地對社區營造及地方創生操作手法之差異。此外,由於台灣並無世界文化遺產,因此也藉由這次的機會了解世界文化遺產的經營與維護。

第三天上午則參訪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由天津大學同學帶領參觀校史館。隨後參觀而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所中所收藏的文物及傳統民生用品,已更加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下午則為意式風情街案例研究,西元2002年被定位為旅遊、商貿、文娛與居住混和區。或缺乏整體規劃,許多歷史建築已無人使用、破敗廢棄。天津規劃展覽館位於該區入口。一樓設置歷史展區、總體規劃展區、交通規劃展區、中心城區規劃模型展區等。讓觀者從歷史脈絡切入,進而了解天津從古自今的規劃變遷。

第四天上午為參訪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由於該校區起步不久,目前週邊較顯荒涼。新校區中基本生活機能一應俱全,校園就如同一座小城鎮。整體規劃有明顯軸線,軸線兩側多為行政大樓、圖書館等公共設施。下午則進行中新生態城及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案例研究,中新生態城為新加坡與中國共同打造之生態城市,所參觀的社區服務中心積極推動以「生態」為概念的行動及連接網路系統之便民服務。此外,濱海新區文化中心結合了圖書館、演藝中心、美術館、探索館等,為天津市五個重大建設之一。

第五天初訪四大古城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參觀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協同慶票號,其內部配置保存完善,可感受過去票號經營之氛圍。下午則前往文廟片區現地調查,作為本次工作坊操作基地,基地內多為住宅區,居民皆在家門附近與鄰居聊天。另外,文廟為基地內的旅遊熱點,其前方的雲路風情街為酒吧街,但由於其區位及動線之問題,目前較為荒涼。第六天則開始進行現地調查與訪談,透過不同時段的現地調查,理解基地內觀光客與居民活動之情形。此外,藉由不同族群(如觀光客、在地居民、商家等)的訪談深度的理解在地生活、觀光發展與文化遺產保存三方角力間所面臨的議題。最後,與學員一同彙整平遙古城基本資料、現地調查成果及訪談內容,歸納出其人口及生活機能外移、在地產業沒落等議題。

第六天則為參加首屆平遙文化遺產國際交流週,由天津大學與成功大學聯合團隊之成果發表做為首場交流活動。其中,邀請各方專家進行講座,主題包含歷史街區更新、老年宜居社區、地方創生等;本系陳志宏副教授以「台灣地方創生與歷史街區振興」為題發表演說。隨後天津大學提出多個節點設計並與參加之居民進行互動,交由居民選出最佳方案。成功大學的學生則以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生活延續性之概念為基礎,提出維持古城自明性與原有機能生活樣態為核心概念。同時,也發表了透過現地調查與訪談所分析的古城生活樣態,並針對不同性質之空間給予相應之空間機能。提出觀光與居住共榮之方式,一方面維持在地居民的生活樣態,另一方面則控制觀光發展的動能,使平遙古城得以永續發展。

安里甘教堂修復再利用案例研究

2019年海峽兩岸遺產社區創生會議

天津市規劃展覽館合影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合影

首屆平遙文化遺產國際交流週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