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程學課程講座-氣候變遷下的城市綠色基盤策略規劃

課程| 都市工程學

講者|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石婉瑜 副教授

2019年11月19日 週二  10:00-12:00 耐震大樓5118教室

綠色基盤設施可作為連結自然區域和其他開放空間的網絡,提供淨化空氣、水源、促進物種流動與生物棲息之功能,為支都市中自然環境運行的重要框架。

本次講座將藉由綠色基盤設施概念探討其於都市系統運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永續發展相關議題。

活動紀錄

講者開場首先提及在都市化的發展趨勢與課題下,各國所提到的永續發展目標與宣言,包含 SDGs 及歐盟提出相關指標等,由此提到都市的生態系統與環境服務應被納入都市規劃並追求都市永續性,以及在城市與氣候變遷的議題下須考慮城市的藍綠生態基盤,此皆能顯示綠(藍)色基盤對於都市的重要性。而近年來有學者們提出生態系統服務觀點,為人類生活提供支持、供給、調節與文化的服務,更顯示綠色基盤空間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談及綠色基盤設施名詞的由來,最初便為將自然綠地與水體提升到與公共設施相同層級而使用 Infrastructure 一詞,並以島嶼生態學假說在綠色基盤規劃中加以歸類:大比小好、完整比零碎化好、區位集中比分散好、直線廊道連接比分散好、圓形比橢圓形好、有緩衝區域較有好等。講者進一步提及,都市綠色基盤基本規劃主張即為網絡連結、多功能性、灰綠基盤整合與複合空間尺度等。

然而綠色基盤並不一定只是公園綠地,非僅只有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名稱中的綠地才屬綠色基盤,歸類上可用 Swanwick (2003)定義檢視,只要是未被結構物涵蓋的綠地地表也可以,因此尚還涵蓋學校、墓地、寺廟等空間。講者並舉各項案例,如松山菸廠等協助同學對空間有所想像。因單以土地使用空間去指認綠色基盤時,通常未能完整呈現實際綠地的情況,即便都市計畫中有規範公園規劃中應有的綠地綠覆率60%的規範,但實際調查大多公園皆未能達到此規範基準,因此講者特別提醒同學,單以公園設施規劃並不能完整代表服務功能的體現,應以地表被水體與綠地覆蓋的面積做為調查。

演講的最後,講者分享在台北綠地調查研究中不同綠地中鳥類種類的多樣性,並分析鳥類食性與食物來源空間,發現有水體規劃的公園鳥種也會隨之增加,可見確實會隨著都市規劃的不同影響生物多樣性。再進而透過台北市熱島與冷島的研究來看,多以河道水體與公園溫度較低,另相對舊市區,新開發地區在建築開發規劃較多綠地開放空間,因此溫度也較低。因此從氣候變遷整體議題來看,目前推行的都市逕流管理與流域總體規劃,也需綠色基盤作為重要的規劃工具與元素,可以協助水的管理、發揮更大的執行效益並與水利工程配合,形成相輔相成之關係,可作為日後都市規劃者在設計與相關整合上的考量。

講者介紹

演講過程

講者提問互動

聽眾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