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農地治理與產業發展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第八場)
時 間:108年12月06日(週五)14:10~16:00
地 點: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都市計劃學系演講廳
系列主題: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
講 題:農地治理與產業發展
演 講 者:吳其融(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研究專員)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謹訂於108年12月06日於都市計劃學系演講廳舉辦第8場講座。特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研究專員吳其融,吳專員在地球公民基金會中,專注於農業、環境、國土治理等議題,並持續關注農地工廠問題以及縣市國土計畫的擬定方向,同時也曾參與過多項國土議題的倡導活動。本次講座吳專員將針對本次主題【農地治理與產業發展】進行分享,屆時將同步直播,提供線上討論,歡迎關心農地政策相關議題之人士共襄盛舉。
2016天下雜誌報導台灣有許多在國際供應鏈上佔獨特地位的「隱形冠軍」,這些位於農地上的違章工廠因過去政府執法寬鬆的情況下,在台灣各地形成產業聚落,包括新北市的金屬加工、台中工具機、 彰化水五金、高雄螺絲,為台灣帶來大量的外匯訂單。多年來政府對於違章工廠的掌握相當有限,過去的作法僅是將依些符合低污染法規的工廠列管發予臨時登記證,2019年6月《工廠管理輔導法》修訂是否能有效處理農地工廠這個難解的歷史共業,有待時間來證明。緊接著而來 2020 年 6 月臨時登記證到期,這些違章工廠將何去何從,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共同體責任感。
為了瞭解我國目前農地工廠的議題,特別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吳其融研究專員進行分享。竭誠歡迎參與108年12月06日下午14:10~16:00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藉此機會與關心該議題者共同交流,期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待農地治理與產業發展的關係。
【線上直播與提問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qwZTOfnQPi5KIbCKCIA/live?app=desktop&fbclid=IwAR0oP0YDPGZZeEo7hwPQsTG14iwciMlXQ-5-9n-kVBx5Xwl4kwpfIkImxK0】
演講紀錄
就讀台大生物環境工程學系的吳專員,首先利用農業用水的議題當作本次演講的開場。帳面上農業用水佔台灣總用水量七成,然而實際上不應有那麼高比例的用水用在農業用途。舉例而言,今年度的研究案計算總體自來水公司的調撥,可發現整個用水計算以單位面積換算,即使休耕仍納入計算;在此同時,很多地方透過土地變更,休耕地仍作為農業使用的名目,甚至實際上作為工業使用,這對於農業用水管理上將是很大的漏洞。
講者進一步帶領同學討論以農養工政策的優缺點。台灣農林漁牧業產值3105億,佔GDP1.72%,此同時相對重視農業的日本僅佔1.2%,美國則大概佔0.6%,台灣佔比以總體來說在已發展國家中算是合理,也就是佔GDP不會太低。然而許多人普遍認為農業產值低不應配給那麼多農地,這樣的觀念才是值得檢視探討的方向。講者進一步提及世界各國對於農糧產品的自給率的估算,大多以各個作物的自給率進行,藉此使農政單位相關部門的策略運作順利,然而在此同時,我國卻以國防尺度來看待,利用人均熱量推估農地面積總量。雖仍有少數國家如此估算,然而這些國家大多陷於戰爭,或在不易有外援的情況下才如此,該方法用在我國可能不甚恰當。再者,以熱量為單位計算於實務上也很難操作,舉例來說:種植花卉並無法提供熱量,但就農產值來看,其單位面積相對於水稻雜糧果物蔬菜畜牧等皆較大,但因無法將其種植面積納入其中,初步只能將其計算方式作為最低面積的門檻值,我國農地面積推估由此產生問題,使得後續許多部門計畫無法對接到空間計畫體系當中。此外因不會全部農糧皆在台灣生產,故我們仍須考量進口替代等情形。
台經院日前利用經濟成長率與工業用地做因果關係的分析,進而推估用地需求量,然而該方法將產生一些推估上的問題,因為這是總體產業的總量,不同於日本或英國大多採取各大項製造業做分析,甚至是透過核心產業落實到各小項目做推估,因此將不同產業發展與產業規模混為一談,是我國難以落實空間計畫的執行的主因。因此吳專員認為我國在農地治理與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其中一個較大的問題是總量面積預估的偏誤,沒經過量化推估將難以重新建構空間計畫,而如何劃設用地以及後續用地調整與轉換的機制制訂將會更為艱難。依據行政院農委會調查台灣農耕土地面積每年流失約三千多公頃,如果未來縣市國土計畫訂定未周全,將導致農地流失速度更加快速。
吳專員進一步提及處理農地工廠的權責單位。實務上面對農地工廠的問題涉及有關單位相當多且複雜,其中針對管理違章工廠應屬於經濟部工業局的權責;營建署主要掌管土管建管等法令管制端;而農委會則是農地資源、農業設施與違規使用等盤查。然而違章工廠如產生水保問題,又涉及到水利單位;而產生環境汙染也涉及到環保署等,因此跨部門整合上也就顯得更加困難。吳專員提及過去較為不好的經驗,包括他曾於彰化和美地區操作農地整治,利用翻轉稀釋法與客土法將當地汙染整治到一定程度,但後來當地農地依舊再度被重金屬汙染,且非法業者於大地下埋設暗管,導致地下水也深受汙染。此外,近年來許多青年回流從事農產自產自銷的經營,期望可以提高一些收入,但是如果農地旁就是違章工廠,不免會讓人疑慮這些產品是否安全無虞。此外吳專員也提及政府對於農工同樣違法情況,但確有不公平的對待。舉例而言,台南新營有一位農友因瓜量產多,多蓋一間倉庫而被開罰,但對面同樣也蓋起了工廠卻無任何罰則,這也顯示了台灣其實沒有一個基礎且清楚的法令機制,以及政府執行行政處分的缺漏應當檢討。
經農委會調查現況台灣約有14萬間違章工廠座落在農地上,為處理散落的工廠、排放的汙染以及造成農地細碎等狀況,許多部會與部門提出需要集中管理,也因此經濟部期望透過工業或產業園區之劃設來達成。但觀察過去25年來,開闢了許多工業或產業園區主要理由即為安置違章工廠,但實際情況可能因為會受到更多法令管制、稅收成本加重或是政府不積極等因素,使的絕大多數的違章工廠根本不會進入工業區裡,例如彰濱工業區於1992年開闢至今工廠進駐成效不佳,後續也可能讓工業園區成為另一塊土地炒作與企業財團投資的地方。
此外早在民國99年的工廠管理輔導法,規範97年3月14號以前的違章工廠需要辦理臨時工廠登記證,但後來又修法放寬到105年2月20號以前的低汙染工廠可以申請納管,且期限長達20年。許多民間團體擔心現行工輔法第三十三條與三十四條會造成更多的違章工廠座落在農地上,且經吳專員等人發現近十年間新增的農地違章工廠的數量是過往七十年的總和,如果讓這些大量的違章工廠慢慢的取得特定工廠登記,後續將會有更大量的汙染農地與農糧的問題產生。針對如何解決問題,
吳專員認為以台灣污染總量來看,其中小企業佔比較大企業多一些,因許多中小企業規模太小,無法更新設備以降低汙染程度,因此政府可以參考日本的制度,透過官⽅跨部會組成「公害防⽌事業團」套裝提供公害對策技術,要求聚合中⼩企業成「協同組合」為輔導及課責對象,並協助資金借貸協助中⼩企業投資環⼯設備及開闢中⼩型⼯業區等⽅式,以達成兼顧環境與中⼩企業發展⽬標。亦即訂定環境基準、採⽤財務借貸與基地移轉的間接性引導⽅案等方式。演講的最後,講者認為或許⼟地、區位問題衍伸的公害問題、農地污染,只是產業發展問題的表徵。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合理的政策配套達成實質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