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碩士班畢業生游舒涵榮獲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08年度學生論文獎

論文名稱:以仕紳化地圖觀點探討臺北市1999至2018年自辦重建都市更新案之空間現象
Spatial Phenomena of Private-led Urban Renewal Reconstruction from Gentrimap Aspect: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between 1999 and 2018

碩士班研究生:游舒涵

指導教授:趙子元 副教授

出版年:108年

論文摘要:

近年來,隨著新自由主義思潮與全球化的趨勢下,國家政策的干預從原有的社會重分配的制度轉向與市場機制的合作,活絡建成環境的第二迴路,便利資本流動於土地、不動產部門(Harvey,2001),促進都市再發展(Smith,1996),然而過多資本的積累,容易造成價值大幅提升、貧富差距擴大,進而產生新建仕紳化之現象,使得仕紳化被認為是公私合夥都市再發展政策下的結果(Smith,2002)。
臺灣亦在此一趨勢下,於1998年11月公布施行《都市更新條例》,都市更新做為地方與中央重要施政項目,藉由容積等誘因引進私部門資本,促進都市土地有計畫之再發展、復甦都市機能與增進公共利益;然在歷經八次的修法與鼓勵自辦更新之相關政策頒布後,根據相關理論與研究,因都市更新程序的簡化、推動門檻的降低、獎勵方式的多元化,使臺北市之都市更新個案逐漸以小基地、房市熱絡地段進行,與最初提升公益性的立意漸行漸遠,限縮民眾參與機會、弱化私有產權保障(李承嘉,2012)、帶動周遭房價的攀升(黃麗玲,2010),導致臺北市發生仕紳化現象,甚至指出都市更新即為仕紳化政策(張維修,2012)。
而由於臺灣過去關於都市更新與仕紳化間之研究,主要以都市更新案件相關人員訪談、現象觀察等個案尺度研究為主,以整體都市尺度探討兩者間關係之研究較少;並且在都市尺度而言,臺北市過去20年推動都市更新究竟是否會直接導致仕紳化現象、影響程度為何仍待確認;因此本研究以都市更新與仕紳化現象間之空間相關性做為研究主軸,考量臺北市為都市更新主要推動都市,先行分析臺北市1999年至2018年都市更新完工案之空間特性,並建立仕紳化地圖,進而以雙變數空間自相關釐清兩者間空間分布的相依性。
根據仕紳化地圖之結果指認出臺北市仕紳化現象主要集中於市中心地區;並根據雙變數空間自相關分析,雖然臺北市都市更新程度與其周邊仕紳化程度在空間分布上主要為低屬性離散或群聚,僅有部分地區為都市更新程度與其周圍地區之仕紳化程度皆高之高屬性群聚地區,然亦驗證都市更新確實與仕紳化現象存有正向相關性,並且主要分布臺北市中心地區,外圍地區此兩變數則為負向相關,空間分布上存有差異;其中,又以更新地區與仕紳化現象之空間相關性相對自辦重建都市更新完工案高,考量係更新地區推動規模較更新個案大,因此其對於仕紳化之影響較能於整體都市上呈現;而雖然根據後續都市更新修法與政策之內容,臺北市確實嘗試針對都市更新可能產生仕紳化之負面影響,包含取代效果發生、可負擔住宅減少提出相應政策,包含強化與都市計畫連結、落實程序正義與保障弱勢居民權益,然本研究亦提出後續應針對可負擔住宅之提供,針對提供對象、地區差異與財務評估等進行分析,以確實保障弱勢居民之權益,有效減緩仕紳化之負面影響。

游舒涵獲都計學會108學生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