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地方產業與環境保育之平衡
講 題:地方產業與環境保育之平衡
演 講 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陳美惠 教授
時 間:108年12月20日(週五)14:10~16:00
地 點: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都市計劃學系演講廳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僅訂於108年12月20日於都市計劃學系演講廳舉辦第10場講座。特別邀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歡迎關心地方產業、生態保育等議題的人士共襄盛舉。
2000年聯合國第五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決議將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議題正式結合在一起,顯見各國逐漸重視如何在地方產業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而後在日本政府強力的鼓動下,2010年於日本舉辦之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啟動了《里山倡議》,希望能在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之間取得平衡,促使達到雙贏的最終目標。
台灣雖然非該倡議的締約國,然社會各界以及政府單位仍然相當重視如何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因此《里山倡議》的理念也被廣泛運用於許多地方發展的策略當中。惟要在地方產業與生態保育之間達成平衡並非一蹴可幾,需要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發展策略以及願景,並同時輔以地方組織的建構,才有可能達成最終的目標。
陳美惠教授長期關注此一議題,其主要研究重點以社區為基礎,透過知識管理、探討傳統生態知識、生態旅遊、社區保育、里山倡議、偕同經營等議題,進而延伸分析社區林業計畫、生態旅遊與林下經濟等對地方社區至關重要的產業發展脈絡。
竭誠歡迎各界參與108年12月20日下午14:10~16:00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地方產業與環境保育之平衡】,藉此機會和關心該議題者交流,期能洞悉相關問題,共同激盪出新的想法與良善的目標、對策。
演講記錄
談起踏上這條路的初衷,陳教授認為過去在公務界服務了長達11年,在這過程中感受到環境變化很大,便能開始思考在環境的永續議題上能為社會貢獻多少心力。她期許自己不應該只活在環境領域的同溫層,每次開會都是同樣的環保人士相互鼓勵,為了突破同溫層,因此選擇能接觸到基層的教師職,藉此接受來自各方的挑戰,化解機關與社會的對立,與環境建立起夥伴關係。此外,陳教授也認為環境生態保育要創造經濟,需要專業的支持與專家的共同協助,將專業知識向下傳授,才有機會在未來新時代看到更多保育的機會、持續推廣保育的重要性與價值。
講起社區永續環境的經營,便不能不將社造的理念好好梳理一番。台灣的社區營造發展歷程跟環境有相當大的關係,當1960年進入工商社會時,為了經濟發展環境生態遭受到相當大的破壞。這其實算是種警訊,環境議題如果沒有讓全民好好面對是很難永續的。如何讓保育的曝光度突破同溫層,成為全民運動並深入基層,便是陳教授所欲努力的方向。
1994年時陳教授看到社區營造運動的萌芽,社區的發展就此開啟了另一個契機。公民參與以及政府民間的夥伴關係的強化,拉近政府跟民間的夥伴關係,慢慢能真正的發掘、解決問題。為了強化社區營造的多元面向,教授到當時文建會提出社區林業的計畫,透過林務結合社區營造,把生物多樣性概念透過社造融入地方發展。目前已有900多個社區參與這個計畫。推行一段時間後,2002年開始推動生態旅遊,慢慢成為地方永續發展、帶動偏鄉地區的發展策略。隨後當2010年的里山倡議引入台灣後便成為環境意識的轉捩點,這個共識的達成讓更多台灣人知道,保護環境生態的多樣性的同時其實也能兼顧當地的經濟發展,未來各社區應思考如何透過生物多樣性創造當地社會經濟效益。2019年政府提出地方創生,因社造推動已超過二十年,若結合之前的社造經驗銜接地方創生的政策,以政府高層為主導推動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便能更有效率的振興地方產業同時兼顧保育,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
介紹完政策演變,陳教授認為現在台灣社會需要重新審視環境的重要性,當前的經濟增長大多是透過犧牲環境換得的結果。過去地方旅遊的思維都是以經濟為出發點,但是「生態旅遊」這個概念應該要基於環境和文化社會資本的支持,社區應思考如何讓經濟發展透過環境與文化的保育轉化為地方的經濟效益,發展創新型的永續產業並著重人才的培力。而隨著鄉村發展不斷衰退,目前所面臨的議題包括人口老化問題、農田生產方式工業化致使環境惡化,以及地方發展上還找不到適地適性的方法。要找回地方自給自足的能力,除了社會各界不要因申請經費而爭執,也應保有良好的社會人際合作網絡關係。針對現況問題,陳教授提出因應的對策方案包括「生態旅遊」、「林下經濟」、「友善農業」、「產業六級化」等概念,期許透過各項永續的手法讓大家更了解實務上如何將地方發展與生態結合。
陳教授認為,現在年輕人的機會或許是回到曾經被大人們放棄的地方從事一些改變。現行社會上習慣的觀光操作型態、產業經營模式等我們所熟悉的工商業模式,很少針對鄉村因地制宜。在許多社區居民都還認為硬體建設為重點發展項目的同時,我們需要取得創新永續發展的共識,來教育民眾什麼是生態旅遊。對於創新型的永續產業要成功仰賴觀念的轉變,陳教授進一步提及根經濟的時代(Deep economy)要花很多時間去保護、應用與認識資源,但只要發展起來,根就能紮得很深就不易被替代,而一切都應從盤點地方特色,建立永續模式開始。生態旅遊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是振興地方的方法中最安全的方式,具有很嚴格的指標定義。大眾觀光雖然很重要,但對於很多環境敏感的地區,不見得適用這類型的觀光,可能會對一個地方造成很大的環境壓力。陳教授認為從事觀光旅遊這類產業,產業做得越大,環境就該要被保育的越好,才能有影響力。
講者進一步舉墾丁國家公園社頂部落為例,在恆春半島除了高山,各式各樣的生態系都看得到。但如何將聚集於特定地方的遊客引導到社區便成為重要課題。當地面臨的各項議題不外乎包括人口老化、遊憩衝擊、資源保育、資源治理等,而事實上綜合各項議題,有時劣勢也能轉為優勢。舉例而言,當地年長者很適合當生態旅遊的解說員,而生態系豐富不僅可以教育居民保育,也能成為重要觀光資產,而更多的是公私部門合作完成的專案、SOP等,這使得社頂部落的發展能不被大環境所侷限。透過總體資源調查、居民及組織培力、遊程規劃設計等以建立與維持經營體系,便是社區營造成功的關鍵。
若將地方擾動分成四階段,一二階段由當地組織扎穩後,才在三四階段由專業團隊進駐經營較為妥當。要使得社區發展做出差異化,除了應避免複製,也要思考怎麼將資源轉化為經濟,找出地方亮點。資源調查跟社區培力永遠都是構想產出的第一步,在安排生態旅遊的同時將環境監控納入考量也很重要,可以透過生態旅遊帶給地方收入就是一種好的「遊程」。生態旅遊使得墾丁的遊程更加多元,可以選擇玩大眾或小眾的,進而刺激觀光模式的改變。陳教授說他的團隊會要求每個社區都要做出不一樣,要有特色,如此可以促成更多合作。而對於社區內部而言,不論私下溝通及公開討論都很重要,不僅可以凝聚社區的共識,也能團結地方社區,累積社會資本。透過團隊互助、信任合作可以回饋社區,進而再談設置社區老人的關懷據點等必要之硬體設施來照顧年長者,形成好的循環。
談及另一項社區永續發展的作法,林下經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林下經濟利用森林環境生產跟一般平地農地不一樣的農產品,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項複合產物經營。內政部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在林業用地使用項目新增「林下經濟使用」,實施原則為不影響林木生長、不干擾林地、不施作化學肥料等,對於傳統作物可以保存,對於新的外來作物則要審慎評估是否栽植,以創造林下經濟的最大效益。
講者提及霧台鄉的阿禮部落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陳教授認為其團隊已至國家公園系統建立了生態旅遊模式,因此在林務系統應該要建立一個合適的生態系統模式。當地在2008年時開始建立起官方、部落及學術單位的合作關係,然而隨2009年莫拉克風災,部落面臨遷村、培力流失、環境破壞等嚴峻課題,霧台鄉與林務局也由此啟動合作,從永續環境管理、文化保存創新、生態旅遊以及林下經濟的四個策略得出未來部落的發展願景。而林下經濟的產品也逐漸獲得社會的支持,使得文化傳承與山林保育的種子終能萌發並逐漸擴散。
演講的最後,講者提及政府與地方的關係,從剛開始只有偕同經營,到後來結合了里山倡議,近年來更結合地方創生,一同守護鄉村資源與台灣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也同時能創造經濟效益,幫助在地居民生活。然而未來在法律和管理上也要能夠跟隨新創事業去做調適 ,才能讓新創穩定發展。最後,也期許大人們要把前面累積的基礎交棒給下一代,讓年輕人傳承、鼓勵年輕人創業,以新型態的產業方式,使他們能夠投資未來,同時也持續燃燒自己的動能陪伴他們,如此才能打造未來理想的永續生活環境。
提問(一)
在之前操作台江國家公園的相關計畫就常聽說過陳老師的事蹟,而剛剛提了好幾次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找亮點好像只需要一種,之前在台江的操作上,曾被質疑過台江難道只有黑面琵鷺嗎? 要找一個生態亮點,但是同時應該要照顧生態多樣性 ,這樣是否會有衝突? 生物多樣性應該要怎麼照顧?
回應(一)
生態旅遊同時要顧及環境教育還要顧及旅遊上的刺激,亮點是行銷上的一個手法,不論是人、文、地、產、景都可以是資源之一,將其找出來之後要組裝遊程,不過需要透過遊程設計來包裝,其中包含很多細節的設定。之前操作社頂部落時,他們一直想要推廣五年祭,但經過我們評估後不可行,因為要做出市場區隔,所以推薦夜間生態,這裡的強項是外面的沒有,這樣才會有勝算! 要能夠跟市場接軌讓民眾能夠接受,可以透過遊程規劃去保護整個物種的生態體系,全部物種一起都會被解說跟保護。
提問(二)
必須有,目前是使用海洋用地使用許可,若要用新的方式須提前協商,經過再用人同意,若不同意則碰到公私利益起衝突時,營建署會做裁判的角色,補充許可條件並進行協商,就可以以公益為優先。除了劃設保護區外,無法明說以生態為優先。
現在各縣市都在執行國土計畫,並且有自己負責地海域地區,海域的部門沒有說過規劃這個層次,主要是許可為主,假如縣市政府寫國土計畫的時候,以目前做法和規範,地方政府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回應(二)
- 資源特色的了解很重要,地方都會有差異性,人的經營是最花時間的,對於這群人的經營還是要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對地方要花時間去了解,不一樣才會豐富多元,地方文化差異反而能夠規劃新產品,但人的經營相當花費時間,比較難的還是對於地方人的性格與脈絡,需要加以了解。技術面的事情已經很多人在做了,但是跟人的關係還沒什麼人在做,對於保育而言人還是最關鍵的。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做中學,學中做,保育一直待在實驗室好像無法做出一些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怎麼去處理人,尤其這種志願,對於人的相處可能都會有障礙,希望讓研究團隊能夠做人!關鍵是信任,怎麼把這群人帶起來,信守承諾讓他們都相信你,真心誠意的讓對方感受,站在對方的立場,這樣社區才會服你。信任的產生很重要,要信守承諾,守住初衷。
- 參與教育部USR計畫能對於團隊的經營有很大的幫助。USR需要各個相關領域的老師來一同支持,如果錢不夠學校還會給錢支持,現在計畫規模做到全國,除了來自林務局長年的支持,也加上USR的支持。因此有了學校和部會的大力幫助之下,能夠有很多專業技術的投入以及串聯。
- 在學校內團隊的定位要清楚,要考量學校的優勢和特色,例如鄰近原住民部落,屏科大10分鐘就可以到,還能結合學校內部的農業相關科系,進行跨域的合作與思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