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疫情降溫 惡地協作師生持續投入在地對話-USR計畫「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身處在台灣的師生相當幸運,不僅能為維持正常的教學運作,在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活動上,成大奠基在過去與地方長期建立的關係與默契上,仍然順利地持續推動。本校USR計畫「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在近期疫情趨緩的狀況下,自上週末起,系列活動如協奏曲般,在台南左鎮及線上空間陸續登場。
惡地協作五月份的系列活動,由建築系簡聖芬老師的「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開場,於5月1日至5月3日以「惡地志工假期」的形式,將通識課學生從過去相對熟悉南左鎮場域,開展到北左鎮的學仔內、摔死猴聚落,透過與左鎮國中合作,讓學生以單車踏騎左鎮,並在數位熟悉地方歷史的權益關係人帶領下,包括文史工作者茅明旭老師、李智賢前校長、楊子祥前鄉長、林谷芳里長、及台灣簡氏宗親簡建忠前理事長等,藉由在地的眼光來深度了解左鎮的美麗與哀愁。而首次加入惡地協作的工業設計系簡瑋麒老師,也讓「體驗設計概論」之學生一起到場學習,透過實際體驗場域脈絡,協助學生發想連結惡地的科技物件設計。
志工假期結束後,5月5日由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老師帶領的「永續規劃與在地行銷」課程的學生接力,透過連結左鎮三個照顧關懷據點,包括光榮社區長照據點、左中社區於北極殿的日間托老中心、以及台灣長者健康促進協會附設童心合憶小學堂失智據點,讓學生以工作坊的方式,透過化石、糖鐵、西拉雅三個主題,設計活動與長輩對話,收集在地記憶。工作坊成果不僅將作為後續規劃左鎮遺產旅遊方案之素材,長輩口中珍貴的在地故事,也將結合中研院GIS中心數位地方誌的概念,以及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的政策,以故事平台的方式在線上再現,作為未來擴大對話參與之基礎。
除了進入實際場域之教學活動外,張老師亦受朝邦文教基金會之邀請,於5月4日晚上擔任首位「對話影響力線上分享會」的講者,偕同左鎮公舘社區陳柳足前總幹事,在基金會執行長吳咨杏與董事張桂芬的主持引導下,以「探索一段城鄉魅力對話」為主題,展開與30位跨國、跨縣市、跨領域參與者之線上對話;會議中透過演講分享、工作坊、線上問答之方式,應用多元的雲端會議軟體及工具,讓關心大學如何與社區共創、啟動對話的朋友參與,也讓成大在參與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經驗上,結合引導專業共創,以展新的形式進行推廣分享。
惡地協作團隊今年初獲得第二期教育部USR計畫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補助,立基在成大人社中心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之基礎上,規劃接下來三年將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策略面向,場域由台南左鎮擴大至台南、高雄之淺山地區,連結5個學院9個系所老師進行教學與研究創新,團隊教師也各自連結成大敘事力計畫及服務學習等資源,來擴大場域學習的效益。新體驗主題預計將於6月21日下午,於化石園區旁的光榮國小,協同南台科技大學辦理第一場成果發表會,歡迎對於左鎮或惡地有興趣者前來共襄盛舉。
惡地志工假期活動細節,可參考惡地協作部落格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