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錄】研究所專題討論講座(3/3) – 社會學家如何分析與詮釋資料?
講題:社會學家如何分析與詮釋資料?
講者: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所長
時間:2020/12/04(五) 14:10~16:00
地點:都計系50102演講廳
演講說明
過去都計系大學部課程中較少對質性及量化研究之方法及理論建構上之差異進行區分及說明,使得部分同學們在初次使用社會學方法進行研究時,往往在資料蒐集及分析上遺漏一些關鍵步驟及重要資訊。因此本次講座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謝國雄所長,分享質性研究者從蒐集資料到進行分析及詮釋的過程,以期同學能更了解並留意質化、量化分析之細節。
演講紀錄
演講的開頭,所長在簡介質化、量化分析前,提出自身對於規劃者的期許。在求學階段時同學對於計量分析有許多的練習及操作機會,然而這對於了解在地真實情況是不夠的。所長鼓勵同學應在能力所及時盡量田野調查收集資料,才能讓規劃更臻完美。
接著,所長透過大林圃遷村案件,說明研究資料的完整性除了二手資料的收集,還必須包括觀察在地人重視的共同利益、權力結構與價值觀等等,才能提出完整構想。少了任一部份都會讓研究有所偏誤且不夠全面。所長進一步提及規劃學與社會學最大的差異在於實作的介入狀況。社會學要求負責人不得將自身的價值關懷帶入案件中;但規劃者反而要將其價值關懷帶入案件中以期改善現況。
介紹完規劃學與社會學之差異,所長接著說明社會學家在分析資料之前要預先創造或收集資料,這其中包括他造(歷史檔案、官方統計、他人著作等)與自造(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參與實作等)的資料。資料使用者須了解每種資料都有其意義,並同時思考何種資料可以回答預設課題以達到最有效之利用。所長進一步澄清,並非計量研究比質性研究還要嚴謹,經過三角驗證後往往可以發現質性研究也是相當嚴謹的。所長鼓勵同學在進行分析時應試著去創造及蒐集資料,以及思考如何分析與反問,研究的同時正是回應問題的時刻,所有的研究設計都將透過回歸研究提問而得知所需資料。講者認為唯有敞開心接納各種研究結果,才能確保研究分析能達成預設目標。
演講的最後,所長分享自身紀錄、整理資料的秘訣。首先紀錄資料時應有三欄式分析,包括觀察或訪問筆記、分析筆記以及方法筆記,並區分訪談者所述內容以及自身詮釋內容,如此在未來回顧時才比較能快速回溯記憶。而針對分析整理資料的基本策略,講者認為首先須透過畫地圖並善用現況照片以理清脈絡,接著畫出田野場域中的人際關係圖,並將地區發生的事記錄成大事紀,最後回應上述整理出官方政策史,便是一完整記錄架構。講者最後再提醒同學,未來做研究時應注意在分析訪談時認清講者傳述內容之合理性與弦外之音,才能最客觀且公正地紀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