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錄】台中舊市區的建築活化與街區再生

講題:台中舊市區的建築活化與街區再生

講者:東海建築系 蘇睿弼 助理教授

時間:109 年 11 月 30日 15:00~17:30

地點:都計系館 50102 演講廳

演講說明

本活動為歷史環境再生特論的課程演講,由曾老師邀請對於台中舊城區有豐富社造知識與經驗的蘇睿弼老師進行街區再生手法的介紹。同時也是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的蘇老師,本次演講針對台中舊市區的興衰、舊建築活化的風潮、中區再生基地的成立、街區再生的策略與手法與鈴蘭通散步納涼會逐一介紹,希冀在闡述五大主題之脈絡以後,能激發同學對於街區擾動的想像與反思。

 

講者講述台中市區發展歷程

 

講者講述台中市區發展歷程-2

演講紀錄

本次演講特邀東海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講述台中舊市區的建築活化與街區再生過程。講者首先透過不同的圖像史料,向同學說明整個台中舊市區的發展歷程。在介紹台中市都市計畫脈絡時,蘇老師也強調台中相較於台灣其他大城市最大的不同在於,台中是台灣第一個有完整都市計畫的城市,而非如台南市區改正後留下的複雜道路網絡。其中在當時規劃台中時,整個城市旋轉45度而引起議論。有一說法是配合河流截彎取直;另一說法則是為了讓城市有充足的日照以避免鼠疫,無論真相如何,都著實增添台中這座城市的神祕感。
講者接著以台中作為東方城市的定位,與1896年巴爾頓的方格系統以及兒玉圓環同心圓的規劃概念相比較,再與巴塞隆納、巴黎等19世紀歐洲城市相互比對,以得出台中與其他城市的異同。蘇老師再將英國殖民城市的概念應用在台中車站周邊的方格街廓中,指認出舊市區具備的三大要素包括市區商業區、工業區與軍營,從而找到分析台中舊城發展的切入點。講者提及台中市的街廓每格方格約為90公尺乘以90公尺,其中市中心的商業區集中在內地人聚集的主要街道以及本島人聚集的主要街道交會處,正好分布於約540公尺乘以270公尺的街區內,是相當整齊且便利的城市規劃。市中心周邊有銀行、郵局、電力公司、圖書館、行政機關、市場、車站等,讓市民的生活機能需求幾乎都能透過步行而獲得滿足。講者提及如此規劃尺度讓各個城市中的主要設施都在步行距離800公尺以內,其中舊市區內大多劃設較小的街廓供商業或住宅機能使用;在舊市區外圍則是設計較大的街廓提供軍營、酒廠、工業區等使用,這正是台中市城市設計值得玩味的地方。
講者進一步提及,儘管早期的舊市區規劃以步行尺度為主,但隨著汽車的出現,市區便開始有了街角建築的規劃,而後再隨城市規模持續的擴張,許多市中心的老街因為汽車無法進入而逐漸沒落。講者接著舉百貨公司的發展為例,說明大規模的商場開發如何影響城市發展。蘇老師指出70年代大部分的百貨公司樓地板面積約為2000至5000坪,然而當大型的百貨公司整合了許多小百貨或是商業街,發展至90年代後便開始出現16000坪以上的百貨公司。大型商場的蓬勃發展也讓當時台中舊市區外圍出現全國最多次的市地重劃,導致人口逐漸向外擴散(urban straw)、市中心空洞化等議題,進而造成市中心人口高齡化。然而講者認為當初百貨公司在追求巨量化與效率時,並未將產權區分清楚,這將導致許多投資客紛紛將百貨公司的櫃位做為投資標的,也形成現今產權複雜,市中心建築難以活化的局勢。
演講的最後,講者透過分享台中許多舊建築活化的案例、街區再生的策略與手法以及城市軟體活動的佈局等,說明台中舊市區未來的活化發展與街區再生願景。而在這些街區再生的過程中,中區再生基地也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講者因而鼓勵對都市保存與再生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持續關注台中舊城的發展,並期許同學在本次演講結束時,能對台中市區發展的脈絡以及街區組織的經營有更深層的認識。

 

講者向同學介紹街廓尺度

 

講者回應同學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