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政策規劃
主題|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政策規劃
講者|國發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 徐旭誠 組長
2019年11月29日 週五 14:10-16:00 都計系50102演講廳
當前氣候變遷議題主要著重在環境政策對當代氣候的影響,也就是人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包含全球暖化、天然災害問題該如何因應。而對於當前氣候變遷的相關調適政策規劃,即是本期跨領域規劃實務系列講座之重點。
演講紀錄
談及規劃者的角色,講者認為其實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任何問題都高度複雜化,很難有單一部門可以解決單一問題。任何問題都是高度跨域,因為過去高等教育推動關係,台灣培養很多這樣的人才,但是跨域的人才是我們接下來階段關注的部分。所以規劃者的角色除了某種專業以外,最重要的是扮演、也是最適合扮演跨域整合者的角色。作為一個跨域或整合的角色,其實就是客觀去作分析,在資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去做選擇,這個也是規劃者可以、也是未來應該扮演的角色。過去純粹空間規劃的角色工作,時至今日會越來越少。一直到現在,我們在做政策規劃,它與我們在做土地使用規劃上已有相當程度的不一樣。因為我們談的是策略規劃這樣層次、談的是整個未來的趨勢,以及怎麼因應未來的趨勢來提出發展策略。到了這樣的層級,必須要包括部門非常廣,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便格外重要。規劃者在整個規劃過程中,規劃者可以扮演這樣的平台,提供各類方法論,整個程序上甚至是指標、整個溝通協調橋樑的角色。
面對未來氣候變遷的挑戰、人口結構的改變、數位科技的時代的來臨,講者認為台灣在IOT還是有一定程度基礎,故數位科技是我們面對人口結構也好、氣候變遷也好,是最重要的解方、工具。台灣乃至世界各國都面臨相當嚴峻的氣候調適問題,舉凡歐洲熱浪、加州野火、日本強颱、義大利及法國水災、全臺暴雨、全臺缺水、全臺酷寒、極端強降雨、熱帶性低氣壓狹帶暴雨等等,都是近年來發生的重大災變,極端降雨事件頻繁、降雨不均、極端高溫造成威脅、溫度上升登革熱疫情北移也都是目前台灣遇到的氣候變遷的問題。此外根據全球氣候變遷報告:以IPCC評估報告、未來氣候變遷推估(溫室氣體排放情境)、氣候變遷趨勢分析、GCM(推估未來氣候工具,是全球模式所以尺度大精準度較低)、降尺度分析(面對不同規模尺寸上的區域,增加精細度以供規劃上使用,分為:動力降尺度、統計降尺度)等作為依據,都可以了解整個氣候變遷情形,不只是對台灣甚至是對全球所產生的影響。
演講後半段講者提及當前氣候變遷衝擊與國際趨勢的因應,認為由科學評估到調適政策都是因應氣候變遷很重要的一環,而當前趨勢與挑戰為地表持續增溫、升溫情形橫跨全球、降雨量增加、極端氣候頻繁發生、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洋持續酸化等自然災害。調適的八大領域包含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給與產業、農業及生物多樣性以及健康。故目前制定之氣候變遷國際公約、臺灣氣候變遷調適歷程、巴黎協定等,都是目前對於氣候變遷所提出來較具體的規範協議。台灣中央政府目前因應方式主要為建立調適機制政策法規研擬,而地方政府以因地制宜規劃落實調適行動為主。另外,針對落實全民參與的部分是推廣調適概念融入全民生活。在具體的成果為5年為一期持續滾動式規劃中,提升氣候變遷調適能力較具體的計畫為氣候變遷實驗室、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氣候變遷調適科技計畫等,一系列的計畫作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的行動。另外,氣候變遷公眾參與及溝通能力、推動高風險地區之調適計畫、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調適後續推動(環保署及相關部會)等,也都是促進調適行動更加落實的行動計畫。
演講的最後,講者提醒調適差距是我們必須去注意的面向。而在目標評估指標中分成六大項目,分別為聚集性、透明性、縱向性、可行性、一致性以及對國家脈絡具敏感性。事後評估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評估又分層三個層面正面效果綜效、負面效果權衡以及外溢效果等效益,此即為未來針對氣候變遷所做的規劃行動方案中,不可忽視的一環。